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
大家愿意让自己孩子去上中专技校吗?
换一种问法,如果说孩子只对某一项技能或者专业非常感兴趣,并且能从中得到快乐,还能做出不错的成绩,但是他的其他分数并不合格,那么大家是否会逼着孩子提高成绩,挤破头也一定要考上普通高中呢?
大家别急,国家这条教育分流的路线早就规划好了!
人民日报给出的回应或许会告诉我们想要的答案。
展开剩余90%分数线划下的两条人生
大家知道“融通”吗?这个词正在描绘中国教育一个美丽的蓝图,官方指令要求高中阶段职普招生比例“大体相当”,仅2022年全国数百万初中毕业生最终未能进入普通高中。
中考成绩单,每年都清晰地指向了他们青春的两个方向。
大家想象一下,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高墙被推倒,课程能够互通,学分也能互认。
那些沉醉于理论的孩子,有机会提前体验职业的真实面貌,而热爱实践的少年,也能选修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化课程。
这听起来多美,仿佛教育终于要挣脱就业的桎梏,真正地“以人为本”,可理想常常诞生于坚硬的现实。
这个名叫“融通”的梦,恰恰就醒在“分流”的既定轨道上,官方指令一清二楚,高中阶段职普招生比例“大体相当”。
数字冰冷却是这道现实壁垒最直白的注脚,仅2022年全国一千六百多万初中毕业生,最终能踏入普通高中大门的不足六成。
也就是说每年数百万孩子,都在中考那道分水岭后,被静静引向了另一条轨道。
一张成绩单,便清晰地指向了他们青春的两个方向,焦虑的底色分数线划下的两条人生。
那道无形的高墙,并非坚不可摧,它最大的裂痕,来自社会深处,无数家庭心头那份无法抑制的恐慌。
在许多父母眼里,墙的另一侧职业高中,简直是被妖魔化的地方,刻板印象为它贴上“学风差”“不学无术”的标签,甚至被描绘成一个混社会、早恋成风的“魔窟”。
他们怎能接受,自己倾注心血培养的孩子,可能只因一次考试失常,或心智成熟稍晚,就要被无情“分流”至此?
这种近乎“一刀切”的筛选,被普遍视为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无视,仿佛一纸成绩单,就能宣判孩子未来的社会阶层。
于是多年来,从调整分流比例到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,希望将分流节点推迟到孩子更成熟阶段的呼声此起彼伏。
更令人心痛的是,一些初中学校为了维持升学率的“漂亮数据”,甚至私下劝说那些成绩边缘的孩子放弃中考,釜底抽薪般地断绝了他们通往普高的最后希望,也让“分流”的初衷蒙上了阴影。
殊途同归或只是另一段岔路
墙的两侧通往截然不同的风景,一条路以文化知识精进为核心,被寄予“状元郎”的厚望,直指象牙塔。
而另一条路则被赋予了“因材施教”的理想光环,确实有人天生就该走这条路。
比如那个九岁就痴迷烘焙,把面团玩得炉火纯青的浙江女孩,对她而言,进入一所优秀职校,无疑是通往梦想的捷径。
可对大多数被“分流”的孩子来说,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,他们中也不乏佼佼者,通过为职校生设立的春季高考等途径,同样能敲开大学校门。
就像今年为救助同学而放弃高考的姜昭鹏,他所在的正是职高的升学班,他的故事让公众看到,分数或许能筛选学业,却无法衡量一个人的品格。
在世界技能大赛上,那些为国争光的中国选手,许多都来自职业教育体系,他们用精湛技艺证明了这条路的价值。
甚至在同一所职高,学生们也早已被分入不同班级,一类专攻技术,毕业即就业。
另一类则如姜昭鹏一样,技术与文化课并重,目标是继续升学,“融通”新解是终结,还是高明补丁?
然而针对这堵高墙的改造指令,却显得有些自相矛盾,“普职融通”的出现,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截然相反的解读。
有人欢呼这预示着“中考分流要结束了”,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,这恰恰是在分流将更加坚定执行的前提下,为其打上的一个缓解焦虑、拓宽路径的补丁。
官方文件中既有“逐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”的提法,又强调“职普比例要大体相当”。
这种看似摇摆的信号,让“融通”的真实面目变得模糊,它究竟是要彻底推倒重来,还是精心地修补维护?
喧嚣过后我们终究要回到“融通”这个词的本意上来,无论顶层设计如何博弈,它都必须面对一个最根本的挑战。
当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的两类学生,真正坐进同一间教室,如何实现真正的融合?是沦为形式上的课程叠加,还是能激发出新的火花?
毕竟让习惯了抽象符号的学生去理解工匠精神,和让习惯了动手实践的学生去啃下复杂的文化课,都是对教育者和孩子们的巨大考验。
真本领谁也拿不走
教学的政策总在变动,但学习的本质不变,最终学到手的知识和练出来的手艺,才是唯一不会辜负自己的东西。
至于那堵存在了多年的墙,最终是会轰然倒塌,还是被改造成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,没有人能在此刻给出确切的答案。
而“改造成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”的愿景,恰恰呼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,打破单一评价标准,拓宽成长路径,让每个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通道。
比如近年来倡导的在线教育的普及,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资源的壁垒,让优质教育内容触达更广泛的群体。
这座“立交桥”的建成,或许需要漫长的探索,但对“墙”的反思与突破,本身就体现了教育向更公平、更包容、更适配个体需求发展的趋势。
教育的终极意义,是让个体在变动的世界中拥有不变的核心竞争力,而社会的进步,正在于将阻碍成长的“墙”,逐步转化为支撑更多人前行的“桥”。
这过程或许漫长,但每一点对本质的坚守、对壁垒的突破,都在让未来更值得期待。
参考资料:
中国教育新闻网《浙江:破解职普融通难题,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新模式》
参考资料:
中国教育新闻网《浙江:破解职普融通难题,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新模式》
发布于:甘肃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